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礼物
投票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微软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A- 20 A+
页面宽度 900
保存
取消
正文 第2章 大明天子(2)
作者:宣门寺卿| 字数:4490| 更新时间:2021年02月24日

【失踪的小小朱】

老朱带着恋恋不舍离开了人世,把他的大明王朝交给了小小朱!

老朱绝对是自学成才,天下知识都学得精明。老朱问过刘伯温,大明王朝可以延续香火多少年,刘伯温很委婉,说了《烧饼歌》,其中一句万子万孙,说是指大明的统治,万世伟业足矣让老朱龙颜大悦,固然大明必定会灭亡,但千秋万代之后,就不是他所能考虑的。他颇费心机地给子孙后代规定了名字,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起名,五行相生,这样,名字好起,子孙胤长。同时,世间百姓一目了然,再起名字不会犯皇家忌讳。比如,老朱的儿子朱棣,孙子朱高炽,重孙子朱瞻基,分别使用了木、火、土。

老朱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杀戮,留给子孙一个太平世界。他把所有的儿子都分封出去,希望他们屯守各地,拱卫京师,却不知刘伯温早说过,燕子过城郭,金陵王气黯然收。拥有重兵的叔王们如何会辅佐毛孩子一样的小小朱,特别是小小朱看了太多《汉书》,在几个书生的怂恿下,开始强硬削藩。开始很顺利,几个叔叔都选择同意,不甘心被削藩的朱老四造反了,从燕地攻入南京,史称靖难之役。

小小朱做为帝王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心存妇人之仁。他给领兵打仗的将军们下了一道最要命的圣旨:不许伤害四叔,只许活捉!可惜了征讨的大军,眼睁睁看着朱老四逃走,换来的却是对方有恃无恐对自己军队的屠戮。小小朱的优柔寡断,葬送了自己的王朝,许多忠于他的臣子,被朱老四刻意杀害,特别是可怜的方孝孺被诛杀了千古唯一的十族。

小小朱不见了,南京皇宫里一场大火,就再无踪迹。有人说老朱早有安排,给他留了密旨,按照密旨,以及指引的密道,小小朱逃了出去,当了和尚!

【能干的朱老四】

朱老四是明白人,小小朱做的事其实是对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就算是亲兄弟,对不起,你也去别的地方睡吧。削藩,削藩!有着靖难之役锻炼出来强大的军队做后盾,无论你周王、宁王统统消减护卫,离我远点,走吧。

小小朱没影了,那就找找。郑和是个好太监,能文能武,七次下西洋,一则在荒岛上查人,二则宣扬我大明王朝天威。虽然没找到小小朱,但万国来朝还是做到了。

南京太热,蒙古骑兵还骚扰着北方,朱老四领着大军亲自出征,杀得北元逃之夭夭。朱老四梦里都是四季分明的北京,迁都北京!这样天子可以守国门!这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更重要的一点,是朱老四的皇位得来不干净,南方人私下里瞧不起他。朱老四在南京,时不时的梦见老朱训斥自己,还有自己的大哥,那位有才有德的朱标,常常叹息着看着自己。他皇位待得越久,心里越不踏实。走吧,回到自己昔日的藩城,那里才是自己该住的地方。

但朱老四要面子,不能轻易放掉南京,干脆把北京设为行在,南京依旧是国都。直到自己重孙子登上皇位,才正式把北京定为国都。

大丈夫能文能武方是真英雄,朱老四迁都,又开始算尽读书人,开始编撰《永乐大典》,不但除去自己残杀方孝孺的恶名,同时还成就自己千古英名!

朱老四其实是累死的,要不按照他的身体,活个百八十年不成问题。叔侄之间的战争,好听的是靖难,不好听的是篡位,造就了他的多心,他太喜欢专权,恨不得天下事都有他自己一个人来完成。朱老四很聪明,大事我管着就可以,小事情交由别人来做吧。成立内阁,完善监察制度,他们天天看奏章,遇事还是找我解决吧。

虽然如此,但老朱家的通病就是多疑,万一这些官员们串通起来,不向朱老四汇报怎么办?朱老四想了许久,觉得还是老爸的招数灵验,恢复锦衣卫,恢复东厂!

你们可以不告诉我,但万一我知道了,你们的后果会严重!

【仁宣那些事儿】

朱老四死了,庙号太宗。只是没有人想到,一百年后,这位永乐皇帝,差点被一位少年天子请出太庙,不能不说,他在后代心目中,就那么回事吧。但大明的江山,在他手里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朱老四肥胖的大儿子做了皇帝,是为洪熙皇帝。当初,汉王朱高煦最为勇猛,帮着父亲和自己的堂兄争夺天下。曾经有一次朱棣遇险,若不是朱高煦拼命来救,这靖难之役怕是要提前结束。经历过生死,感激之心就算是父子,亦觉珍贵。朱老四嘘唏不已,人生在世,没有点武功,真是不敢想象。感叹之余,拍拍二儿子的肩膀,说朱高煦像他,并且说世子腿瘸,好生努力。言外之意,你要好好干,说不定将来你不仅仅是个藩王。有时候说坑爹的都是儿子,其实坑起儿子来,爹也不差啥。

朱老四的一句话,也许是有感而发,并没有深思熟虑,汉王却当真了,父亲武功厉害,可以和堂兄争夺天下,自己同样也可以呀,何况父亲亲口说出,汉王有种李世民附体的感觉。只是大臣们不干,太子仁厚,乃是天下英主,不知道多少人希望他早日当政。汉王像他爹,像的地方恰恰是缺点——暴虐,大臣们说啥有生之年也不能再弄来一个残暴的主子。天下大定,需要的是文治。也许是大臣们出奇的意见一致,坚决拥护太子,也许是朱老四晚年醒悟了,他没有立汉王,而且让汉王马上离开京城。

当永乐皇帝归西,仁宗即位。虽然只有十个月的时间,却开启了大明王朝的仁宣之治。朱老四是有名的暴君,暴政比他爹都厉害。文治武功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的。宽松养民,息兵治国。浩浩荡荡的郑和宝船不再出航,宫廷采购停止,减免赋税,废除肉体刑罚,一系列的政策,很快形成大明空前的社会发展,国力强盛起来。

汉王一直想造反,学他父亲当皇上,别说机会还真出现了,仁宗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走了,那时太子在南京替父祭祖,汉王却在北京附近,他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直接进入北京称帝。结果当他望见北京城城楼时,他也看见了宣宗皇帝的钦使,他的侄子称帝了!这是一个历史之谜,没有人知晓太子如何在千里之外得知他爹去世的消息,却能及时赶回来称帝。有人说,其实是锦衣卫的眼线及时把京城情况告诉了太子。

汉王不干了,终于造了反,他以为会和当年他爹靖难之役一样取得成功,只可以低估了他侄儿的实力,未等他从封地乐安蹦出来,皇帝大军就到了城下,投降吧,虽然你是我叔叔,但你得投降,虽然你造反,但我不杀你,因为你是我叔叔。宣宗很厚道,给汉王一个机会活下去。

若是寻常人,就坡下驴也就颐养天年,偏偏遇到两个倔强的叔侄。宣宗小时候,叔侄关系融洽,祖父信口开河,导致父辈心生隔阂,虽然叔叔造反了,毕竟投降了,自家亲戚,就这么地吧。一日宣宗心血来潮去看望囚禁的叔叔,说是囚禁,既没有刑具,也没有亏待,软禁而已。宣宗甚至放弃了皇帝见臣子的礼节,而是和汉王行了家庭之礼,陪着叔叔四处走走,说些陈年往事,偏偏这位叔叔一时激动伸出不该伸的腿,绊倒了宣宗,在一群左拥右护的锦衣卫面前,堂堂大明皇帝摔了一个狗啃屎,宣宗怒了,你阴谋造反,大臣们的奏章雪片一样,我赏赐你财物,希望你改过;你造反了,我不杀你,同样希望你改过自新,朱家杀戮太深!我拿你当叔叔,你却拿我当孩童,烤了他!汉王就在铜缸里变成了烤全羊!而且一狠心,把自己的堂兄弟们杀个精光!

宣宗是有作为的皇帝,虽然喜欢斗蟋蟀,但他继承了仁宗的治国理念,大明的社会空前繁荣。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任贤纳谏,君臣关系融洽。他是个太平天子,这个世界因为他而变得太平!他可以把时间放在斗蛐蛐上面,可以做些好的宣德炉,但社会依旧平稳发展!

【土木之变】

老朱好读书,特别是历史书,对于汉唐灭亡的原因深有感触,深知宦官之乱对于朝廷的影响。洪武十七年颁布了“祖训”,在宫内置高三尺的铁碑,上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并规定宦官不得任文武官,请官员也不得与宦官有文件往来,宦官官位不能超过四品,并不准其读书识字。

而老朱家的遗传病却是不相信任何大臣,因为杀戮太多大臣而让皇帝自己吃不消朝政的复杂和艰辛,一方面建立了内阁,另一方面启用了一些宦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朱朱们认为宦官没儿没女,没有欲望,自然会听命于皇上,自然可以委以重任。传说五代十国有个南汉皇帝就是这样,但凡想在朝廷为官的,一定要阉割了自己。有时想想朝堂上一群没有胡子,说话声音怪怪的人们,商量着国家大事,也是很搞笑的。

宣德皇帝留下了三杨开泰(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内阁,辅佐儿子英宗的同时,也开启了大明宦官参与朝政的开始。王振是个蹩脚的读书人,科举之路他是搞不定的,但他忽然有一天想进朝廷,就阉了自己,果然如愿进来宫。因为通晓文字,深得宣宗喜爱,让他伺候太子。

王振知道太子意味着什么,曲意奉承,深得太子倚重。宣宗走得早,太子即位,王振自然是最受宠的司礼监太监。因为三杨和太黄太后的存在,他不敢越大格,待太皇太后归西后,三杨病的病,退的退,英宗开始对他言听计从,尊称其为先生。他便悄悄地把太祖的铁牌子弄走,完全把握了朝政。对于朝臣的反抗,他最大办法就是肢解那些反对者,锦衣卫听命于王振,任意屠戮大臣。王振另一个本事就是喜欢挑起边境战事,幸运的是,他打赢了许多战争。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开始和大明来往,瓦剌的太师也先一直期望能重新恢复元朝的丰功伟绩。他每年都进贡马匹给大明,换取茶叶等。原本相安无事,但这一年,也先派出庞大的进贡队伍进京,期望换取更多的赏赐。王振似乎看出了端倪,压低了马价。瓦剌使者愤怒而去,秋七月,也先大举入侵,王振挟皇上亲征。廷臣纷纷谏阻,大明太平日久,现在的军队根本没有经过训练,皇上不听,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勇武。到了宣府后,赶上大风雨,又有人进谏,王振更加狂怒。成国公朱勇等人向他请示汇报,都膝行而前。尚书邝聎、王佐触怒王振,被罚跪草中。他的党羽钦天监正彭德清借天象劝谏,王振也不听从。八月己酉,皇上驻跸大同,王振更想北上。这时,镇守太监郭敬逃了回来,告诉他说敌势很强,王振这才害怕了。马上回师,到达双寨,雨很大。王振最初想取道紫荆关,经蔚州邀请皇上幸临他的家乡,又恐怕人马践踏家乡的庄稼,便又改道宣府。看来王振是想在老家留个好名声。但士兵们迂回奔走,壬戌日才到达土木堡。瓦剌兵追到,官军大败。皇上被俘,王振竟被乱军所杀。是为土木之变。败报传到朝廷,百官恸哭,都御史陈镒等人在朝廷上奏告王振的罪行,愤怒的朝臣当场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毛、王这两名宦官。郕王命将王山押往市场碎尸,并诛杀王振的其他党羽,王振家族不分老少全部斩首。王振专权七年,抄没他的家时,获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一百只,高六七尺的珊瑚二十余株,其他珍玩无数。这是景泰朝最正经的说法。

【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北京是为天下根本,刚刚由行在转为国都,不能轻易放弃,主张保卫京师。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朱祁钰九月六日即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

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以及源源不断而来的勤王之师,也先害怕被围歼,遂退军,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上一章| 下一章
投月票 投推荐票 打赏
×
账号余额: 0 书海币 | 本次花费 1000 书海币
去充值
鲜花
100书海币
咖啡
200书海币
神笔
500书海币
跑车
1000书海币
别墅
10000书海币
礼物数量
-
×
20
+
赠言
送礼物
投月票 投推荐票 打赏
×
账号剩余月票数 0 如何获得月票?
月票数量
-
×
20
+
赠言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