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老师从业40年来,不仅新闻理论研究硕果累累,获得的奖项更
是不胜枚举,除此之外还任职多所大学的教授、硕导,桃李满天
下,而您多年来还始终笔耕不辍,是什么让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
持创作的呢?
写作是我最大的乐趣。年轻时,电视刚普及,扛摄像机的记着
鲜见,耀武扬威,甚至目无媒体同行,可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
求,我感到肩上的摄像机越扛越重,不是设备重了,而是电视节目赋
予的内涵重要了,那就必须给自己不断充电,适应或者前瞻性地为观
众服务。不是有人说,新闻的前瞻性才是推动社会前行的指路灯嘛!
几十年的记着生涯,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上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
平民百姓钉鞋匠,我都认真对待拍摄报道,传播积极向上的新闻事件
或者百姓疾苦。有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播出的节目,不适合媒体传播
的事件、人物,我都牢记在心,待有机会可以通过文学传播时,我抓
紧时间把这些压在心底的人物事件选择性地提炼加工、赋予内涵,以
前人警示后人,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就是我文学创作的初衷。例如长
篇小说《建商》二号主角何马力,就是我在新西兰拍摄《相约新西兰
——陕西人在新西兰》时,其中一集的内容,可被拍摄者提出不宜播
出,原因是他顾虑电视纪录片播出后,他在国内的亲戚同学会微词,
挤兑自己,“放着国内好好的工作不做,跑出过国门受苦受累。”我
尊重他的意见,只好放弃播出。可这个人和他在新西兰打拼的艰辛故
事深深打动了我,撞击着我。时隔六年,我构想一部反映80后出国
留学、创业故事的长篇时,将他作为长者师傅塑造出一个成功人士,
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使我心中的块垒释然了。
其实,我是个喜欢贪玩的人,更喜欢交朋友侃大山。侃的内容大
部分是些忧国忧民的话题,必然触动我最深记忆里那些动人故事。每
部小说的诞生几乎都是侃大山时的成果。除了旅行、交朋友一起娱乐
外,兴趣来了,就坐在电脑前写作。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我都喜
欢,当然,水平嘛!一般,一般。哈哈!不是坚持创作,而是喜欢写
作,才有作品给大家呈现。
2.于老师的新书《樱桃熟了》,您这个书名包含了哪些含义?书中
的主人公江龙是个爱拼搏有理想的青年,现实中是否有创作原型?
《樱桃熟了》这个书名,象征着美好日子红红火火。以樱桃为产
业又开发田园综合体,正值樱桃熟了的季节,男女主人公联手打造让
农民造血致富奔小康成功了,他们俩的爱情也成熟了。寓意幸福的日
子甜甜蜜蜜吧!
男女主角江龙李爽在生活中确有其人。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原型就
失去了作品的时代的价值,失去文学生命力,但是,如果纯粹由虚构
成为作品的主干,那就没有社会意义了。从另一个角度讲,没有浓缩
和虚构也就失去了文学阅读的魅力。哈哈!不是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嘛!这种浓缩与虚构只不过在此基础上让男女主角像樱桃一
样,经历了春秋冬夏,成熟的爱情才有吸引力。
3.《樱桃熟了》一书充分展现了大学生返乡带领农村脱贫致富的相关
意见和全方位思考,老师您创作该书的初衷是什么呢?
农村题材的小说近年少见,尤其是反映当下农村现状的小说比较
少。我早就关注这个题材,只是都市题材太盛,迫于这种压力,我没
有及时推出这部作品。但是,我国十三五提出全面脱贫规划,尤其是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本世纪末全国贫困县摘帽,实现全面进入小康
社会,这让我非常激动。
做了一辈子记着,职业敏感是记者的“天性”,我觉得这个作品
正好适宜这个阶段的宣传主题,是党和政府领导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
题。加上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适逢正面宣传的大好形势,这部
作品一定会从另一个侧面给人以正面的启迪的。您说对吗?
4.于老师此次的新书内容非常的接地气贴近生活,在创作该书之前您
一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您有哪些看法和建
议?
文学创作源自生活。我从樱桃引栽树苗起,关注这个题材,并着
手收集这方面的素材,因为樱桃园在西安郊区15公里的山区,三年
时间,只要有空儿,我几乎每月去一两次。
说到创作准备,这得益于一辈子的记者生涯。我喜欢与采访对象
交朋友,久而久之朋友就会讲真话,尤其是一般不轻易告诉别人的那
些隐痛、隐私和情感交织的故事。
经过两年多的采访,我有了大概的构想。为了预热,我先写了篇
同名散文,得到朋友们肯定后,开始动笔写故事大纲。要写短篇或是
中篇,我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而是写到哪里算哪里。第一稿完成后,
我将小说置于电脑,半年后唤醒她,与她对话、修改,然后又因出国,
其他事务缠身,只好又将她冷藏起来。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我正好旅
居新西兰,借机将电影剧本《淘金者》(己经国家电影局批准立项)
完成,又将剧本扩展为长篇小说,于2020年7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发行。2020年10月初回国,在朋友们的张罗下在西安开了个小
说分享会。有朋友推荐我的小说在网上连载,我忽然想到了李杰先生,
他满口答应,还说这是作为配合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主题宣传的一
个很好选题,或者作为精准扶贫主题都可以。就有了我们这次合作。
我计划抽时间再深入两到三次樱桃园,使创作进一步夯实,赶在
2021年5月中下旬《樱桃熟了》的季节与樱桃果实一起上市。
5.听闻于老师您有丰富的新西兰生活经历,您觉得新西兰与中国对比
生活节奏差距大吗?可以分享一下老师在新西兰生活发生的最难以
忘怀的事吗?
新西兰的社会制度与中国截然不同,人文历史也不同,人们已经
适应这种社会制度和文化习惯,但是,这里相对政治稳定,社会进步,
民生保障。当你踏上这个南太平洋岛国时,呈现在你面前是满目绿色
的世界,由于海洋性气候,所到之处没有灰尘,没有吵嚷,交通、人
行礼貌、规范,给人一片清新之感。
当你深入了解之后,这里的工作节奏非常快,朝九晚五的工作时
间,顾主几乎全部都给员工提供免费的上午茶点(10点),下午茶
点(15点),午饭都是快餐,没有给你留下休息的时间。
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世界各地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可以说,
这个国家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种族歧视要少一些。我经常参加多族裔
多元文化活动,有华人华侨主办的,也有其他国家侨民主办的,感觉
在这里,是了解许多国家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的极好机会。我在新西
兰前后生活差不多十年时间,除了参加各种活动外,再就是旅行,观
光,出海,写作。
给我留下难忘的事是在新西兰打工。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建商》,
描写主人公艰辛创业生活时,必须体验才能真实感人。我拜一位老华
侨为师,从旧房改造的拆地板、换木料、上下水、刷油漆等,完成了
四套别墅的装饰装修工作,我每天打工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坐在电脑
前先纪录下我的感受,记下听到看到的人和事,九个月之后,工程结
束了,我的小说素材也积累有了25万多字,最后形成了近40万字的
作品,201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文学创作中最难
忘的一件事。
6.我们知道于老师曾经不仅拍摄了《相约新西兰》,还在《新西兰联
合报》上多次刊登文章,您认为新西兰和咱们国内的文学异同之处是
什么?
我在新西兰写了许多诗歌和散文,还有小说,大部分在当地报刊
杂志发表,因为华人华侨从事专业写作的不是太多,因为新西兰个人
工时工资很高,报刊杂志少有顾用记着的,这些华文报刊杂志亟需文
章怎么办?这些老总只能靠发现投稿人水平高低来寻求专栏作家,保
证报刊杂志正常出版。我就是这样在《新西兰联合报》《新西兰华页
报》《新西兰文学》等开办专栏,发表一些所见所闻,抒发所感所思,
还有传播传统中华文化内容等等。
新西兰国家主流媒体使用英文,对于大多数华人华侨来说,都有
语言文字上的障碍,那些精通英语、英文的人大部分是80后留学移
民的人,他们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注文化与文学,只有那些退休
后随子女旅居新西兰的老年人喜欢华文文学。
中国人与西方人能做到文化文学互通互享的百分百交流,可能还
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路要走。但是,华人华侨靠祖籍国强大而强大,这
是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我在新西兰感到,中华文化已经让越来越多
的新西兰人所接受,新西兰教育部已经将中文学习列入小学计划,毛
笔字也开始在主流学校开办起来。
7.目前国内已有多部网络文学版权售出海外,于老师认为咱们国内的
网文出海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网文出海在题材上的趋势会是什
么呢?
我们国家有许多作家的作品在新西兰都能看到,像莫言、陈忠实、
池莉、韩寒、贾平凹、方英文等等作家的新作品,还有一些中国年轻
作家,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家的作品。只要国内正式出版的文学作品,
在新西兰国家图书馆里不久就能看到,包括我的四部作品,新西兰国
家图书馆都有。这一点我觉得可取,他们图书馆专门有一个购买世界
各国出版物的公司,整天都在搜集世界各地的出版物,政府出钱购买,
免费提供给每一个居民借阅,因为新西兰人年平均每人阅读80本书。
常常听说XXX作家小说出口多少个国家,实际上还是以中文为主,
提供给华人华侨借阅的,英文阅读者无法阅读,就跟我们无法阅读英
文文学作品一样,有个语言文字障碍问题。至于说我们的网文出海,
那是不是要翻译成英文版呢?如果能翻译成英文版,那估计新西兰喜
欢神话故事和现代智能思维的作品吧!因为,新西兰与美国联合在新
西兰拍摄了古装戏《花木兰》,历时两年,花费两个多亿新西兰元,
折合人民币10亿元多。可见新西兰人喜欢这类题材。
这里我想提醒一下,新西兰全国总人口500万,华人27万,中
文小说、散文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尤其是近年来手机网络广泛使用,
网络文学成了后起之秀,越来越引起老年人、中年人,乃至年轻人的
喜爱。
8.您认为海外版权开发对于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据我了解,新西兰中文网络文学目前还是个空白,有待开发。如
果抓紧开发中国网络文学在新西兰的运营,可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9.您对于网络文学的看法是什么?
说实话,网络文学我接触的比较晚,但是,网络文学的出现,肯
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大部分人习惯传统的东西,而缺少对待新生
事物的公正、公平、公允的心态,所以为了固守已有的文学样式,就
不管不看,不调查研究,大放厥词,抵制文学网络传播。
我猜想,网络文学刚诞生之初,不按套路发表一些前卫的,时尚
的,甚至人们没有见过的样式,打破了长期以往的文学格局,让文学
评论家,作家受到强烈的冲击,必然引起四面楚歌。网络文学开始可
能就像温州皮鞋一样,由于大部分皮鞋都是农民的社队企业,或者是
乡镇企业粗制滥造的,甚至被查出来是马粪纸制成的,普遍遭到人们
的抵制。可就是这样,温州皮鞋不是还卖到了海外?是好是坏却成就
了品牌。有了名声,有了品牌,温州人自己出来打假,温州皮鞋成了
国际品牌不是吗?
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抵制,
但是,只要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她就一定能生存下去。我相信,网
络文学注定要以极强的生命力占领文学园地,独树一帜地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喜欢的。
10.于老师您此次选择书海小说网最大的理由是什么?老师您对书海
小说网有些什么建议和想说的话?
书海小说网,早在2019年8月的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的书市上,
经陕西广播电视台同事介绍认识了李杰先生,总以为书海网总部在北
京,因距离我比较远联系走访不方便,也就没有再联系。
2020年12月底,朋友相聚庆祝新年时,她推荐并且帮助我将
长篇小说《和布克河》在网上连载,我才第一次认识网络小说。我回
到家,忽然想起李杰先生,便拿起电话与他联系,一问才知道书海是
咱陕西人办的小说网,立即有一种亲切感,我即停了《和布克河》的
连载,与李杰先生约见,还见到了我的老同事董万金先生,我们久未
见面,当然更加兴奋了。没啥说的,《樱桃熟了》当然落户书海了。
对书海小说网,可能因亲切感压倒一切的缘故吧!我提点希望共
勉:西安乃至陕西,是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将这些资源
充分利用起来,打造书海小说网的特色。据我所知,有许多精彩小说
都是描写红色文化的作品,叙述的故事都鲜为人知,例如我看到的长
篇小说《白云山传奇》可以收集连载。再就是历史文化方面的小说,
例如我看到的长篇小说《车水巷》等。虽然这些作者名气不大,但他
们是书海可以挖掘的潜力对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