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没想,王珪此次应诏后不久,便生了一场大病,儿子王仲岏急着要向太皇太后禀报父亲的病危情况,王珪坚决不让,他不能因为自己个人的疾患,而使太皇太后拳拳在念,宋王朝的诸多大事、要事,已经让太皇太后愁绪如麻,而身为大宋朝的臣工又能让她太过牵挂。
儿子听此,摇头叹息,忖度:这或许就是父亲三朝皆得以重用的原因所在。
当得知王太师已经驾鹤离世的消息时,太皇太后高氏哭了一天一夜,在她看来,宋朝廷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王珪这般忠于她的臣工了。
王珪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有一年中秋,宋仁宗召他到宫中饮酒、赏月、填词、赋诗。宋仁宗和他一起谈诗词、论文章,并将自己写的诗词给他看。王珪极尽逢迎之能事,“叹仰圣学高妙”,起身拜贺,令仁宗非常高兴,君臣二人一直谈论到子夜时分。尽管时间不早,但仁宗情绪依然亢奋,还让身边的宫嫔拿出她们的领巾、裙带或团扇、手帕等物向王珪求诗求词,并拿出自己的御笔供王珪使用。王珪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并能根据宫嫔的各种面貌和不同特点填词、题诗,他的诗词遣句皆有新意。得诗、词的宫嫔个个高兴不已,把所得之诗、词呈仁宗过目。仁宗大为赞叹,并对宫嫔说,你们要给他润笔费。于是宫嫔们又纷纷取下自己的首饰,放到王珪的袖中,王珪笑而拒之。此事一时传为佳话,王珪也因此更受宋仁宗的喜欢。
王珪太师生病的那些时间,工部尚书陈麟常常陪在他的身边,王珪感叹道:“其实旧党和新党也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只要是谁制订的规章、法典对大宋朝廷和社稷有利,我们就要坚决照办,干嘛非要相互对立,斗得你死我活?”
陈麟点头赞同道:“司马光和王安石原先是非常要好的文学朋友,可是因为旧党和新党的水火不容,二人终究变成对头。”
王珪又道:“其实,太皇太后对新党的一些主张还是很赞成的,可她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仪和尊严,违心打压革新官员,那新党诸人也不完全都是蔡确那样的奸贼、佞臣,蔡确以革新为借口,捞取钱财,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还暗通辽国,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新党的一锅汤,而旧党借题发挥打压新党,于是,一大批革新人士被流放、充军。”
“唉,当官难,当大宋朝的官员还更难,我陈麟还真心怵琼儿涉足官场,迟早是要惹出祸端,依琼儿的那个脾气,是谁也管不了他。”
“是兄弟多虑了,陈琼侄儿的年龄尚小,为兄相信,他经过滚爬摸打之后,一定能够成为我大宋王朝的股肱之臣……”
王珪话还没说完,便咳了个不停,直至咳出血丝,方才卧床休息。
令陈麟痛惜的是,当夜子时三刻,王珪太师就离开了人间。
且言,当赵佶的生母陈玉钦返回皇家陵园后,她便足有四年没再进入端王府,而是诚心诚意地守护在宋神宗的陵墓旁,因思念神宗旧恩,悲伤过度,陈玉钦身体瘦得像似皮包骨。身旁的侍女想让主人喝粥吃药,但陈氏把粥、药撤去,她说:“若能早去地下服待先帝,我陈玉钦也就心满意足了!”
没过多久,陈玉钦去世,终年三十二岁。
对儿媳陈玉钦的亡故,高氏并没有像对老臣王珪的突然病逝那么难过,这或许是因为儿子赵顼(宋神宗)生前过分维护陈玉钦的缘故。
宋神宗赵顼坚决支持王安石对朝廷旧制的改革方案,而他能对掖庭御侍陈玉钦的爱慕、钟情,这本身就说明赵顼是个怎样的皇帝,然而,高氏并不待见这个喜好舞刀弄枪的掖庭御侍,在她看来,皇帝的女人,就应该娴静文雅,陈玉钦的父亲虽然是先朝的领兵太尉,属官宦之女,但陈玉钦决不可以当皇帝的嫔妃。
可神宗皇帝坚决要娶陈玉钦,并以离家出走当和尚相威胁,高氏万般无奈,只能点头答应。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了宋朝廷积贫积弱的艰难困境,故上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在变法的过程中,神宗以君权的力量,保证了一系列新法的推行、实施。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在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变法虽然在前一阶段取得胜利,但守旧势力的攻击并没有停止。于是,神宗开始左右摇摆,勉强维持新政的落实。
元丰年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使改革有所推进。
元丰四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却因各军粮草不济,无功而返。
元丰五年,神宗又听大臣徐禧之言,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宋军两次战败,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诸多计划也因此彻底破产。
元丰八年,宋神宗赵顼在福宁殿忧郁而逝,享年38岁。
神宗去世后,陈玉钦请求守护陵殿,要不是因为高氏命她来教育自儿子的赵佶,陈玉钦是不会离开皇陵的,足见神宗和陈氏的感情无比笃厚。
陈氏不肯进食、吃药,一方面是思念神宗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是对儿子赵佶的所作所为失望透顶,在赵佶看来,太后向红梅要比生母陈玉钦更重要,尤其是儿子赵佶太不争气,他成天就和家里的丫鬟、市井的妓女们混一起,并且毫无悔改之意。
且说,见孙儿赵佶依然对自己的武学老师陈琼怀恨在心,太皇太后耐心疏导:“二品武官陈守贵太尉和礼部尚书陈龙是为同父同母的亲亲兄弟,当然,陈琼的父亲陈龙跟你赵佶的母亲陈玉钦便有表姐表弟之谊,虽说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的民间俗语,但一笔写不出两个陈字,武学老师陈琼和你赵佶至少也是沾亲带故,孙儿又何必如此对待自己的武学老师?”
赵佶怕祖母生气,便点头承诺不再仇恨,可他的内心却更是敌视陈琼老师。
时间一晃过去十年,宋哲宗元祐八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薨逝,终年62岁,谥号宣仁圣烈皇后,与宋英宗合葬永厚陵(今河南巩县)
在去世前的几个时辰,高氏召见了范纯仁和吕大防,她要二人辅佐哲宗亲政,范、吕二臣深知留给高氏的时间不多,他们含泪应承,坚决照办。高氏又对他们说:“我死以后,皇上(哲宗)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你俩当有自知之明,等到皇上坐稳了江山,你们就寻个借口,早些退避,也好让皇上另择他人,以免祸患缠身,杀头之灾。”
高氏随即又单独召见哲宗皇帝,她认认真真地嘱咐道:“王珪在世前,祖母就有说过,‘在本宫百年之后,孙儿一定要让陈琼掌握兵权,收回被西夏夺走的横山诸脉。”
“太皇太后尽管放心,孙儿会不打折扣,坚决照办。”
“另外,对安徽蒙城的高氏家族,孙儿不能有丝毫的特殊优待,一定要按宋朝法规、法典办事,历史上外戚祸乱朝廷比比皆是,祖母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危害朝廷。”
哲宗频频点头,连连答应,当他再问祖母还有何嘱咐时,高氏却头脑一歪,撒手人寰。
后人虽然肯定了高氏的清廉、贤德,把她誉为女中尧舜,但也有许多贬斥她的风言风语,有人说她压根就是个力主和议的投降派,也有人说,她垂帘听政的时间过长,对新党官员的打击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