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步趋麟趾,磨砥刻厉。原著元素,词语解释,名家点评,作者才识——博采众长,浑然一体。一韵到底,披荆斩棘;变身韵文,统一格式:每节四行,每行六字。生字难词,注音解释——或者一次,或者不止;章节后面,序号标示。
雅俗共赏,别有风趣;珠玉在前,光彩熠熠;佛头着粪?分庭抗礼?熟读玩味,乐此不疲;木干鸟栖,脚踏实地;皓首穷经,穿文凿句;探渊索珠,绞尽脑汁;三年五载,夜以继日;集腋成裘,实非易易。蓼虫忘辛,精血诚聚。
源于古典名著,基于《三国演义》;像是推陈出新,又像削足适履;欢迎论列是非,意在集思广益。
中国古代文学,军事题材瑰丽。元典树奇峰,风光真旖旎;一直算顶尖,领域属第一。攀援和采掘,修饰和诠释,活化和丰富,重塑和对比……
愿尽力而为,已殚精竭虑;少遗漏词语,忌执文害意。文豪罗贯中,早享有盛誉;文士李某人,却不识高低——论谋篇布局,看遣词造句,可别开生面?或得不偿失?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三国演义》当之无愧;踩着韵脚游目骋怀,仰攀俯取再发感喟!
——————————
附注:
因最经典,原著内容,尽量撷取,借用变形。引号内文字,通常是对话,要么很连贯,要么仅片段。
每节之后,附录原文(乃逐一对应,捆绑在一起——原著底本是:毛纶、毛宗岗,父子整饬的,最权威刊本,所谓“毛批本”)。标点符号,略有改动;段落划分,许多合并。相得益彰,或许能够。
原著很复杂,涉及面殷广,古代条件限,难深稽博考;流传过程久,鲁鱼亥豕多,亦在所难免。知识性差错,技术性欠缺,受名家启发,或自己发现,质疑和补充,看法和引文,随原文具列,供读者参考。
词语释义中,“亦作”和“也作”,以及“同”什么,通常情况是:指古代运用,繁体、异体字。诗词歌赋多,情节之外的,章节后独立。
———————————————————————————————————————
卷首词
——引子①
———————
滚滚长江东逝水②,
浪花淘尽英雄③。
是非成败转头空④。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⑤。
白发渔樵江渚上⑥,
惯看秋月春风⑦。
一壶浊酒⑧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⑨。
——调寄《临江仙》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
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词曰”,本是《廿(niàn)
一史弹(tán)词》第三段《说
秦汉》的开场(chǎng)词,
作者为明·杨慎。后毛宗岗
父子评刻《三国演义》,将
其放在卷首。1994版电视连
续剧《三国演义》,则将它
作为主题歌歌词)。
——————————
①引子:古典小说的开
端部分。或用诗词,或用小
故事,以引出正文。话本的
引子称为“入话”,一般也
叫“楔(xiē)子”。
②东逝水:江水向东流
逝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
江水。
③淘(táo):用水洗去
杂质,淘洗。洗濯(zhuó)。
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
英雄:非凡出众的人物。指
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
群众的人。
④是非:对与错;正确
和谬误。成败:成功与失败;
胜负。转头:回头;扭头。
空:空空。空无所有。
⑤几度:虚指,几次、
好几次之意。引申为多少次。
夕阳:即傍晚的太阳。红:
变红,呈现红色。“几度夕
阳红”后面的标点,应是问
号才对。
⑥白发:白头发。渔樵
(qiáo):渔人和樵夫。江
渚(zhǔ):江中小洲,亦指
江边等地方。渚:水中小块
陆地。
⑦惯:惯常。秋月春风:
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
月。此指前者。
⑧浊(zhuó)酒:指未
滤(lǜ)的酒,用糯(nuò)
米、黄米等酿(niàng)制的
酒,较混浊,语出宋·范仲
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
万里。”浊酒也指一种酒,
即相对于清酒而言的酒类。
⑨付:交,给。笑谈:
笑谑(xuè);谈笑。
——————————
第一章同出一辙①
——————————
①同出一辙(zhé):两
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样。同
出:出处相同。一辙:同一
车轮碾出的痕迹。喻趋向相
同。
————————
(一)喟然而叹①
————————
话说天下大势,
各位看官注意:
分久必合统一,
合久必分离析。
——————
周末七国分争,
并入于秦止息。
比及秦灭之后,
楚、汉角逐②迭起。
——————
斩杀白蛇起义,
刘邦③横空出世④。
终于一统天下,
高祖⑤君临制治⑥。
——————
后来光武⑦中兴,
致力兴利除弊⑧。
传至献帝懦弱,
分为三国鼎立。
——————
推其致乱之由,
殆⑨始于桓、灵⑩帝。
“痛恨桓、灵叹息”,
得从桓、灵说起。
——————————
话说天下大势,分
久必合,合久必分。周
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
争,又并入于汉。汉朝
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
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
兴,传至献帝,遂分为
三国。推其致乱之由,
殆始于桓、灵二帝。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
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①喟(kuì)然而叹:主
要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样
子。
②角(jué)逐:武力竞
争。
③刘邦:字季,沛郡丰
邑(今江苏丰县)人。中国
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
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
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
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
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
献。
④横空出世:形容人或
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
世,或比喻卓尔不群。
⑤高祖:古代帝王的庙
号。如汉高祖刘邦、隋高祖
杨坚、唐高祖李渊等。刘邦
的庙号为太祖,谥(shì)号
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惯
例,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
称汉高帝,因司马迁在《史
记》中称为汉高祖,它影响
巨大,后来习惯了,就一般
说成汉高祖。
⑥制治:统治。治理政
务。
⑦光武:东汉光武帝刘
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
人。东汉王朝建立者,汉高
祖刘邦九世孙。驾崩后,庙
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⑧兴利除弊:兴办有利
的事业,除去弊端。
⑨殆(dài):表推测,
相当于“大概”、“几乎”。
⑩桓(huán)灵:东汉
末世桓帝与灵帝的并称。
汉桓帝刘志,字意,东
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章帝刘
炟(dá)曾孙,河间孝王刘
开之孙,蠡(li)吾侯刘翼
之子。本初元年(146年),
汉质帝驾崩,刘志即位,永
康元年十二月(168年1月)
驾崩,终年三十六岁,葬于
宣陵,谥(shì)号孝桓皇帝,
庙号威宗。
汉灵帝刘宏,东汉第十
二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玄
孙。早年世袭解渎(xièdú)
亭侯。永康元年(167年)
十二月,被外戚窦(dòu)
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
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中平六年(189年)驾崩,
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三国·蜀·诸葛亮《出
师表》:“先帝在时,每与
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南朝·宋·谢
灵运《拟魏太子〈邺(yè)
中集〉·王粲(càn)》:“幽
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
————————
(二)祸国殃民①
————————
不偏护②十常侍③,
东汉或能维持;
若不信用④黄皓⑤,
蜀汉⑥未必殄坠⑦。
——————
不仅持之有故,
而且言之成理。
桓帝崇信⑧宦官⑨,
昏庸⑩禁锢善类。
——————
早就纳垢藏污,
驾崩近支即位。
宦官窃幸乘宠,
同出一辙灵帝。
——————
大将军和太傅,
窦武、陈蕃辅弼。
时曹节等弄权,
近水楼台便利。
——————
谋诛反为所害,
辅臣机事不密。
中涓自此愈横,
肆意营私舞弊。
——————————
桓帝禁锢善类,崇
信宦官。及桓帝崩,灵
帝即位,大将军窦武、
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
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
武、陈蕃谋诛之,机事
不密,反为所害,中涓
自此愈横。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
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①祸国殃民:使国家受
害,人民遭殃。祸、殃:带
来灾难;使受损害。
②偏(piān)护:偏私
袒(tǎn)护。
③十常侍(shì):中国
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
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
赵忠、夏恽(yùn)、郭胜、
孙璋(zhāng)、毕岚(lán)、
栗嵩(lìsōng)、段珪(guī)、
高望、张恭、韩悝(kuī)、
宋典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
职中常侍。在小说《三国演
义》里,十常侍指张让、赵
忠、封谞(xū)、段珪、曹
节、侯览、蹇硕(jiǎnshuò)、
程旷、夏恽、郭胜。
中常侍:官名。秦、西
汉为加官。初称常侍,元帝
以后称中常侍。凡列侯、将
军、卿大夫、将、都尉、尚
书以至郎中,加此得出入禁
中,常侍皇帝左右。武帝以
后参与朝议,成为中朝官。
无定员,或多至数十人,任
用士人。东汉改为专职官员,
侍从皇帝左右,出入皇宫,
赞导宫内诸事,顾问应对。
初秩千石,后增为比二千石。
名义上隶属少府,实际上直
达皇帝。初杂用士人、宦者,
明帝时定员四人。自和帝时
宦者中常侍郑众等参预帷幄
(wéiwò),职位渐重,增
至十员,兼领卿署之职。安
帝时和熹(xī)太后以女主
称制,不接公卿,遂成为高
级宦官的专职,把持朝政,
权倾人主。顺帝时李固说:
“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势
振天下。”(《后汉书·李
固传》)三国沿置。魏初与
散骑合并,改称“散骑常侍”,
用士人。吴称“散骑中常侍”,
简称中常侍,亦用士人。蜀
仍用宦者,为亲近之职,干
预朝政。
④信用:信任并任用。
⑤黄皓(hào):三国时
期蜀汉宦官。
⑥蜀(shǔ)汉:三国之
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
都称帝,国号“汉”,史称
“蜀”或“蜀汉”,亦称“刘
蜀”、“季汉”。
⑦殄坠(tiǎnzhuì):覆
(fù)亡。
⑧崇(chóng)信:崇尚
信义;崇奉。
⑨宦(huàn)官:即太
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
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
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
是阉(yān)人。自东汉开始,
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
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人。又称
寺人、奄(阉)人、俺人、
奄官、宦者、中官、内官、
内臣、内侍、内监等。到了
明朝,对于老年的太监又称
“伴伴”。
⑩昏庸(yōng):糊涂
而愚蠢(chǔn)。
禁锢(jìngù):古代
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
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
纳垢(gòu)藏污:比
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垢、
污:肮脏的东西。
驾崩(bēng):中
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
太皇太后之死。
近支:宗族关系较近
的支派。
窃幸乘宠:窃取和利
用皇帝的宠信。
同出一辙(zhé):两
种言论或行为完全一样。
大将军:古代武官名。
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
军最高称号,多由贵戚担任,
统兵征战并掌握政权,职位
极高。三国至南北朝,战事
频繁,当朝大臣多兼大将军
官号。隋左右武卫、左右武
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禁军高
级武官。唐左右羽林、左右
龙武军、十六卫亦置大将军,
其职与隋略同。宋代十六卫
大将军已成空衔。自唐至元,
武散官有大将军。明清两代
于战时设大将军,统兵作战,
战后即废。汉朝官制,有时
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则兼摄
台阁,位极人臣,如霍光等,
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军政首脑。
魏晋南北朝沿置,有时并置
大司马、大将军,称“二大”,
但大将军渐渐变得位崇职轻,
有时亦不管时政。
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
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
军、骠(piào)骑将军、车
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
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
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在三公下。前、后、左、右
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置。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
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
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以上
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
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
掾(yuàn)属二十九人,令
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
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另有所谓杂号将军,临事设
置,事毕即撤。唯度辽将军
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
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
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统率
洛阳驻防军队,以宦官主之,
这是后世宦官领兵的开端。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
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
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
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
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
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
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
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
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
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
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窦武的窦念dòu。
陈蕃的蕃念fán。
辅弼(bì):辅佐。
近水楼台:靠近水边
的楼台能先见到月亮。比喻
由于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
机会。宋·俞文豹《清夜录》:
“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
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
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
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诛(zhū):杀(有
罪的人)。
中涓(juān):官名。
指宫中主清洁洒扫的太监,
后世一般指宦官。
横(hèng):粗暴,
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