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书页
礼物
投票
设置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微软雅黑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A- 20 A+
页面宽度 900
保存
取消
正文 第150章 执著由贪爱而起
作者:木克土生财| 字数:1478| 更新时间:2024年11月07日

晚上,姚玉和李梦婷来后,我开始翻着《走近佛教》书给她们看。我已经烧了本子,笔给她们。不过,李梦婷对这个兴趣不大,她就没做记录,只是跟着学着玩。姚玉认真的做下笔记。

书中讲到,佛教自创世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精神生活。它涉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知识。

但是,世人多有不了解佛教。我们会想到的:烧香拜佛不就是为祈求平安吗?信佛不就是为了一个精神寄托吗?

世人对佛教多有误解,认为信佛就是迷信。

其实,只有真正了解了佛学,我们才能了解佛家所主张的东西是哲理性很强的。

佛告诉我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这便是因缘生法:一切事物必须由适当的因(内在因素),配合适当的缘(外在条件),才能出现种种不同的形态,进而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能脱离整体而独存。宇宙间的一切万物皆是众生的共业所感,绝不是由所谓的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和主宰的。

我们身、口、意的一切行为(因),在外部条件(缘)成熟的时候,都将产生相应的结果(果)。

因果报的法则是不可避免的、真实不虚的。

当我们恼羞成怒或伤害别人时,就会留下痛苦的记忆和自我厌恶的阴影,这些记忆和阴影就成为业报的一部分;而且将来某一天,我们必然会经验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别人心中所产生起的感觉,一切都将反弹到自己身上。

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佛所规定或制造的,佛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而已。

学到六道轮回,我对姚玉她们说道:

“生命不会因死亡的降临而消失,过去我根本不信,自从遇到你们后我便相信生命的轮回了。”

但要怎样才能生死解脱。

佛说,众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乐的归宿。为此,佛一再提醒我们,若想实现圆满的生命,必须了脱生死,也就是终结轮回。

人生之苦是如何产生的呢?那无疑是由充满我们心目中的烦恼而引起的,而烦恼又是由无名和业集起的。我们看不清楚事物的真相,起贪嗔痴,行杀盗淫,聚集了苦因,所以要承受苦果。

佛说,一切苦恼皆可熄灭,六道轮回是可以超越的,灭苦永乐的境界是确实存在的。众生若能消除种种过失,积极乐观的修行解脱之法,舍弃一切执著,必能像佛、菩萨、圣人一样,灭尽人生的苦恼,证得寂静安乐的境界——涅槃。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超越的呢?

释迦穆尼佛成道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智慧和功德,但因妄想执著,不能征得。

佛性即一切众生本具的觉悟之性,有此觉性即有成佛的可能性。

虽然我们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陀的佛性那么好,我们却从未看出来,因为它被我们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风。

凡夫心即佛说的“妄想执著”的心。妄想分别而生,执著由贪爱而起。

世间的差别是由心的看法的不同而引起的。同样是一颗心,若扰乱则成为烦恼,若治理则成为菩提。

我们的心是有可塑性的,如果加以训练,它什么事都能办到。

在生死轮回的竞技场中,我们的心被训练去贪欲,嫉妒,忧伤和绝望,忙碌而混乱,无法保持片刻宁静。

一切都是如何训练的问题。如果把心致力于解脱,加上必要的耐心、纪律和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将解开它自己的结,从而变得自然、柔软、宽容。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恢复它本来的喜悦和清明。

圣道修行最基本的原则是戒定慧三学:

戒:恪守佛所制的各种戒律,小罪亦见其可畏而不犯。

定:心的统一。远离爱欲与不善,逐渐趋入心的安定,寂然不动。

慧:了解并遵循四圣谛,观察思惟,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

一直学到深夜,因我第二天还上班,她们觉得不好打扰我得太晚,便告辞而去。

上一章| 下一章
投月票 投推荐票 打赏
×
账号余额: 0 书海币 | 本次花费 1000 书海币
去充值
鲜花
100书海币
咖啡
200书海币
神笔
500书海币
跑车
1000书海币
别墅
10000书海币
礼物数量
-
×
20
+
赠言
送礼物
投月票 投推荐票 打赏
×
账号剩余月票数 0 如何获得月票?
月票数量
-
×
20
+
赠言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