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黄羊的地方,
野兔子也要摆架子。
——东乡族谚语
大宋帝国与大辽帝国缔结澶渊之盟尚不到4年的时间,地处帝国西北边境的唐兀人又不得安宁了。
唐兀人原来是羌人的一支,与青藏高原的吐蕃人是近亲。
唐兀羌人和吐谷浑人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后来,吐谷浑被吐蕃人消灭了。失去依附的唐兀羌人急忙请求归附东部的大唐帝国,先是被安置在松州(即今天四川省松潘),逐步繁衍成为几个大部落,占据了青海的东南和甘肃的南部等地,接着又迁居到庆州(即今天甘肃省庆阳)。
大唐帝国将领郭子仪平息粟特人安禄山和突厥人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以后,担心唐兀人也效而仿之起兵闹事,便把庆州的唐兀人迁移银州(即今天陕西省榆林)以北和夏州(即今天陕西省横山)以东的地区。这里是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建立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一部分唐兀人被称为平夏部落,即日后白高大夏国皇族的先人。
平夏部落头人因为协助大唐帝国平定黄巢起义、收复长安有功,被赐为皇家的李姓,封为夏国公,正式领有银州、夏州、绥州(即今天陕西省绥德)、宥州(即今天陕西省靖边)与静州(即今天陕西省米脂西)等地。从此,唐兀人的李姓后代成为了当地的藩镇势力。
经过200多年的开垦和建设,平夏一带变得非常富饶。平夏部落可以说是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对外扩张自己势力的野心也大起来了。
982年,大宋帝国的朝廷对日益强盛的藩镇势力开始抱有戒心,打算削去藩镇的兵权,把不放心的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东京一带看守,彻底清除这个盘踞在地方上的异族势力。
内心敏感的唐兀人很快发觉到大宋帝国的计谋。985年,唐兀人的李姓头人投向了大宋帝国的死敌大辽帝国的怀抱,被喜欢给别人做大哥的契丹人封为夏国王。
大宋帝国的皇帝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当然很不爽了。他多次派出军队打击李氏一族。但是,大宋帝国的军队屡战屡败,毫无成效。他索性把夏州、绥州、银州、宥州和静州等地割让给李姓唐兀,在事实上承认了他们享有国家的地位,只不过暂时没有给一个名分罢了。
1002年,李氏趁着大宋帝国和大辽帝国相互厮杀之际,率领各个部落攻陷了大宋帝国的重镇灵州,并且改名西平府。后来,李氏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即今天甘肃省武威),截断了大宋帝国通往西域的商道,阻挡西域各国向大宋帝国入贡,禁止西域各国向大宋帝国买卖马匹,严重影响到大宋军队的建设。
李氏倾尽全力向繁荣的河西走廊发展,向南攻击日益逼近自己的吐蕃,向西攻打实力不弱的回鹘,竭力拓展唐兀人的生存空间。
李氏选定怀远镇(即今天宁夏银川)为都城,并且改名为兴州。对外,他表面上仍然向大宋帝国和大辽帝国俯首称臣,对内则完全是一个国君和帝王的气派。
1038年,李元昊带领唐兀人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白高大夏国,因为该国位于历史上夏国的西部,同时也地处大宋帝国的西部,所以在中国史书上称之为西夏。
白高大夏国又称为邦泥定国,可能是唐兀语的直译,意译则是白高国或白上国。第一种说法是,白高指的是白河上游发源于四川省西北的白水,意思是唐兀人的发源地在松潘高原。另一说法是,唐兀人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所以取了这个国名。
白高大夏国历经10朝皇帝,享国近190年,是一个以唐兀人为主体民族,包括汉、回鹘、吐蕃等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他们的东北与大辽帝国相邻,东面、东南面与大宋帝国为邻。北方则是游牧民族云集的漠北大草原。
面对气焰嚣张、步步紧逼的白高大夏国的军队,大宋帝国朝廷在全国颁布了紧急征兵令,号召有志青年为国奉献、英勇杀敌。
太原城里的王善仁是王臣的后代、王延寿的曾孙,是一个性子耿直的人。他听到唐兀人进攻大宋帝国的消息以后,气愤地骂道:“小狼崽子长出牙齿就开始张口咬主人了!”
王善仁正值年轻力壮,一怒之下参加了大宋帝国的军队,被派遣到北方的边境上守卫疆土。
大宋帝国朝廷的群臣们对唐兀人的背信弃义极为愤怒,纷纷上书皇帝,要求惩治不守规矩、反目为仇的唐兀人。
大宋帝国的皇帝在激愤之下正式颁布诏令,削去早已经被元昊唾弃的大宋官爵,悬赏捉拿叛逆头子元昊。大宋帝国与白高大夏国的君臣关系正式破裂。双方的战争全面爆发了。
王善仁和大宋军队的将士们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地教训一下唐兀人。经过近40年的休养生息,大宋帝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上至威严尊贵的皇帝,下到普通士兵的王善仁,几乎所有的人都低估了唐兀人的实力。
白高大夏国建国以后采取联合大辽帝国抗击大宋帝国的战略,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和定川寨之战等4大战役,大肆掠夺边境地区农民的粮草和财物,歼灭大宋帝国数万人的精锐军队。
1040年4月,元昊一方面率领白高大夏国的军队假装攻打金明寨今即今天陕西省安塞南部,一方面给大宋帝国延州即今天陕西省延安的知州范雍送来信函,表示愿意与大宋帝国举行和谈,制造出和平的假象。
昏庸的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大宋帝国朝廷,向陷入苦恼的皇帝报喜,同时还放松了对延州的防御,致使唐兀人得到了有利的机会。
8月,元昊派遣白高大夏国的大军迅速包围了延州。
王善仁看到杀敌的时机到了,便主动请战跟随大将刘平和石元松增援延州,迎战来犯之敌唐兀人。他到达三川口即今天陕西省延安西北遭遇到白高大夏军队的偷袭,还没有站稳脚跟就被包围起来了。
刘平和石元松二人率领大宋帝国的军队与白高大夏国的军队展开了生死苦战。双方打得天昏地暗,尸体遍野。白高大夏国的军队遭受到十分惨重的损失。
最后,大宋帝国的军队寡不敌众,被迫撤退到三川口附近的山坡上防守。王善仁带领士兵们一边在山坡上修筑工事,一边盯着山谷中崎岖的小道,打算这一次一定要好好地惩罚唐兀人。
元昊率领白高大夏国的军队来到三川口附近。他担心中了大宋军队的计谋,临时增援了大量的军队。同时,他也不放弃攻心的战术,多次给大宋帝国的将领刘平写信,劝说和利诱刘平向唐兀人投降。
刘平忠贞不渝,对元昊的威胁利诱宁死不屈。
恼羞成怒的元昊下令白高大夏国的军队发动猛攻,抢占了大宋军队驻守的山坡。
大宋军队的官兵人数实在太少了,根本无法撼动数倍于自己的白高大夏国的军队。
元昊大获全胜,不仅俘虏了王善仁这些小官士兵,而且还俘获了大宋军队的主将刘平和石元孙,把他们一股脑地押回了白高大夏国,关进了俘虏营。
王善仁的弟弟王善德在太原城听到哥哥战败被白高大夏国的军队掳走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跑到官府衙门报名参军,决心要为哥哥报仇雪恨。
经历了三川口的惨败,大宋帝国的皇帝才真正地认识到白高大夏国的厉害,于是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和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白高大夏国进犯的一切事务。
1041年3月,元昊再次率领10万人的白高大夏军队,大举南下,意图消灭大宋帝国。
他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的口部,派遣一部分官兵攻打怀远即今天宁夏西吉东部,对外声称要攻打渭州即今天甘肃省平凉,故意引诱大宋帝国的军队步步深入。
范仲淹不仅是写下《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指挥家。他很快识破了唐兀人的计谋,就是不派军队增援渭州。
白高大夏国的军队看到大宋帝国的军队不吃鱼饵,便也不敢轻举妄动。
陕西略安抚使副使韩琦却不听从范仲淹的劝阻,固执己见,指派任福率领5万余人从镇戎军即今天今宁夏固原前往羊隆城即今天宁夏固原西南部,伺机攻击白高大夏国的军队。
任福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怀远城,白高大夏国的军队就假装败退了。
刚愎自用的任福中了唐兀人的奸计,自以为是地指挥王善德所在的队伍尾随追击。大宋帝国的军队由于长途跋涉,粮草供应不济,人困马乏,迷迷糊糊地追到了好水川,闯进了白高大夏军队主力的伏击圈。
面对强敌,任福身先士卒,英勇奋战,但是很快战死了。失去领袖的大宋军队顿时大乱,在白高大夏军队的穷追猛打之下几乎全军覆灭。王善德在战斗中受伤被俘,也被押解到白高大夏国,关进了俘虏营。
王善仁、王善德兄弟二人在异国的牢房里意外地相逢。他们四目相对,羞愤满腔,唏嘘不已。
大宋帝国的皇帝闻知自己的军队大败,龙颜大怒,将陕西略安抚使副使韩琦和范仲淹削职贬官,流放到旷野蛮荒之地去了。
在东京城里,巩怀周的后代、巩渊的曾孙巩义忠已经长大成人了,个头魁梧,腰圆臂粗,力气过人,说起话来声音洪亮,犹如响雷。
巩义忠对唐兀人恨之入骨,参加了大宋帝国的队伍。他巴不得长上一对翅膀,飞到前线英勇杀敌。他作为一个卑微的卒子,以国家存亡为己任,随即开赴前线。
战争初始,大宋帝国与白高大夏国互有胜负。
巩义忠与白高大夏国的士兵展开了血战。他手持大刀,冲锋陷阵,杀敌无数。但是,任凭他个人有多么地勇敢也无济于事,最终也只有血洒疆场、英勇殉国了。
大宋帝国的军队没有逃脱全军覆灭的命运。前线的军队屡战屡败,朝廷为了挽回面子扬言,要重整旗鼓与白高大夏国决一死战,心底里却盘算着和白高大夏国握手言和。
白高大夏国的军队虽然屡战屡胜,但是,每一次的胜利都是十分的惨烈,掠夺而来的财物抵挡不住战争的消耗,国库也已经空空如也。中断民间贸易以后,白高大夏国的物价飞速上涨,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各地的民众怨声载道,再加上白高大夏国与大辽帝国又出现了新的矛盾。
面对复杂的局势,白高大夏国的国王也不得不选择坐下来,与大宋帝国进行和谈。
1044年,大宋帝国与白高大夏国达成了和解协议。因为这一年的年号是大宋帝国的庆历,所以史称庆历和议。这个平等的和议换来了大宋帝国和白高大夏国之间将近50年的和平共处。
战争结束了,王善仁和王善德作为两国交换的俘虏,回到了阔别的故乡太原。他们决定重操旧业,一心一意地经商赚钱。兄弟二人凭着对白高大夏国贸易市场的了解,把小生意做到了以前的敌国,因祸得福地赚了一大笔唐兀人的银子。
可惜,白高大夏国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它刚刚与大宋帝国握手言和,还没有歇上一口气,又转过身来与当年的盟国大辽帝国开打了,竟然还打败了率领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大辽帝国的国王。
此时的大辽帝国已经中气不足,既没有一点心思,也没有能力与小老虎一般活跃的白高大夏国展开大规模的战争了,派人送还了扣押的白高大夏国的使者,放低身段与白高大夏国讲和。
大辽帝国和白高大夏国之间的冲突暂告结束。
曾经作为周边国家附庸的白高大夏国,通过多年的讨伐和征战,终于获得了与从前的主子大宋帝国和大辽帝国平等的地位,从而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大灭大宋帝国和大辽帝国的威风之后,白高大夏国的国王元昊心气高傲,不可一世,日益暴横放纵,使积攒已久的国内矛盾一下子爆发了,社会层面一片混乱。
大辽帝国的国王看到白高大夏国的内部乱成一团,不禁心中暗喜,趁机派遣军队攻打白高大夏国。
骄兵必败的真理再一次得到了实践的检验。白高大夏国毫不意外地遭到了惨败,只得低下头来向大辽帝国的国王认罪。
白高大夏国过了两天平静的日子,欺软怕硬的天生秉性又促使它掉过头来,发动了侵略大宋帝国的战争,结果闹了个两败俱伤,倒是便宜了他们共同的敌人大辽帝国。
1081年,白高大夏国的国内再一次出现了动乱。
大宋帝国的皇帝认为消灭隐患的良机到了,趁此集结了5路军队,发动了讨伐白高大夏国的战争。
此时,王善德年事已高,没有办法亲自上阵杀敌了,便把自己的小儿子王天成送到了前线。
王天成跟随大宋帝国大将李浩的先锋队从临洮出发,翻越马衔山,抵达康古城即今天甘肃省榆中境内,攻取西市新城即今天榆中三角城。他们再接再厉攻克了兰州,在城内设置帅府并建置兰州。
王天成作为守军留在兰州驻防。
与此同时,巩义忠的儿子巩富贵在泾原路(辖区包括今天甘肃省蒲河西、葫芦河东、张家川以北,宁夏固原、隆德、泾源、西吉等地)刘昌祚的手下当兵。他们作战勇猛,杀敌无数,胜利地到达灵州城下。
大宋帝国对战局的整体把握不足,在攻城器械和后勤缺乏的情况下,盲目命令刘昌祚直接攻城,结果围攻灵州长达半个月却无功而返。
白高大夏国的军队掘开黄河大堤,放出河水淹没了大宋帝国的军营,又断绝了后方运送粮饷的道路,致使大宋帝国的士兵饥寒交迫,死伤众多。
巩富贵算是福大命大,冻掉了两个脚趾头,全身瘦得皮包骨头,憔悴的脸庞上只剩下两只骨碌碌转动的大眼睛。
大宋帝国的军队被白高大夏国的军队团团包围, 2万多的将士全部阵亡。巩富贵既没有大富,也没有大贵,而是把一堆白骨留在了白高大夏国的茫茫荒野之中。
1127年,大宋帝国在北方的统治被新崛起的大金帝国取代了,同白高大夏国之间的战争也因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原因戛然而止了。
白高大夏国看到大辽帝国的国祚日薄西山,便投向了女真人建立的国家大金帝国。
大金帝国的国王在高兴之余把以前占领的白高大夏国的故地乐州(即今天青海省乐都)、积石州(即今天青海省贵德)等黄河以西的各州赏赐给了白高大夏国。
白高大夏国的投机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它的领土面积此时达到了鼎峰阶段,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即今天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成为一个独霸西部的地区大国。
白高大夏国的首都兴庆府地处富饶的黄河沿岸平原,西部有高大的贺兰山作为城池的屏障,东部有黄河水可以灌溉农田,是一块难得的良田美地。